关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一些思考
王煦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一角。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同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明发展,需要“传承中华文明”。而在这些重大思想和论断指引下,我们正在不断推进的文化建设,也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这些重要论述都向我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必然要体现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和鲜明特色的。而传承发展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则是赋予当代中国文化以更强烈民族个性与文明气派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的大局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当然,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极为庞大且复杂的。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要以科学的立场和方法,辩证地对待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也应予以深入细致的判断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主观臆断、虚无主义,也不保守封闭、复古倒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性,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正确处理文化传承、借鉴、发展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大启示和根本指引。
基于此,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就要不断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真正“活起来”,必须使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文化相贯通,特别是要能够顺应并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能够促进全社会价值建设、道德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能够增强国家文化创新、创造和传播能力。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发展需要,不断守正创新。既要研究好、留存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具体内容和原初载体,更要善于“抽象继承”,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中能够穿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和普遍价值的思想内核与精神实质,一方面促其与各种现代社会活动、文化媒介相结合,另一方面在保有中华文化主体性、自觉性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元素的交流融通,突破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截然区隔和二元对立,最终“返本开新”,聚合成崭新的富有中华民族个性、气派,又包容开放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还要强调,历史不是断裂的,近代以来一辈辈先进中国人在抗争、求索、奋斗、建设中所孕育积累的文化精神财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新传统”,赋予当代中国文化以更为丰满、昂扬的个性与更为强大的能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更要积极开展新的创造实践,不断培植富于民族特色、彰显文明特质的新文化,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王煦
学生们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学习茶艺。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专门论述,进一步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文化建设,进而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全局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价值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并得到广泛传播,不断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彰显着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如何进一步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努力实践的一大核心要务。
首先,要不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我们既要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具有人类文明共通性的普遍价值追求,也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和中国人主导价值观念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和特有追求,尤其是其中所体现并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因此,要不断结合国家发展实际,深化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视野和思想维度,调动起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实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践行、发展中,进一步突显价值观的思想底色和精神境界。在这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回顾过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所展现的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以及其中孕育发展出的红色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核心价值追求的深切体现与鲜明表达,是当代中华民族进行符合国情、时代和文明赓续要求的价值探索、实践进程中,所取得的核心成果和宝贵资源,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和精神要义,更是我们今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依托。
其次,要不断推进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格局与层次结构,各主要价值理念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先进文化资源,与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等等之间的关系,我们都应不断加以思考,特别是要进行富于学理性的深入研究和阐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明的历史、特质,尤其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信仰追求联系起来,不断树立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性、崇高性;同时还应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文明形态更新的内在思想共性和精神共鸣彰显出来,从而不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明理论原点、占领思想高点。
最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落脚点还是“践行”。必须始终在实践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对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对人的塑造作用。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夯实根基。另一方面要高水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导,注重宣传表达的生活化、多样化、精细化、艺术化,让价值观的思想理念能够始终深接“地气”。通过春风化雨般的点滴浸润、持久熏陶,不断引导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以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为基本载体,以精神文明创建为重要途径,以发掘典范、表彰善举为着力要点,营造全社会浓厚的崇德向善氛围,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引领力。要进一步推进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彰显各领域公共政策的价值和道德导向,以制度之“硬实力”保障价值之“软实力”有效发挥。总之,就是要通过持久、深入、全方位的工作,涵濡渐染,久久为功,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持续壮大和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文亦武
在会展中心,参会者从展出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作品旁走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物质筑基,文化铸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精神富有与实现物质富足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都必须高度重视起来。
从商周礼乐到百家争鸣,从汉赋唐诗到宋明理学,从四大发明到农桑稼穑,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江河奔流不息,书写的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鼎盛高光。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重要部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化强起来,自信立起来,精神挺起来,必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助力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最根本的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挖掘和弘扬好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今天我们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等文化符号上,而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无论是太极拳还是端午节,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大熊猫,只有善于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才能以宝贵给养丰富当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以强大魅力厚植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民族的”只有讲得好、传得开,才能更好成为“世界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既要立足国外受众需求和国际传播特点,善于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有针对性地推动文化精准“出海”,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要深入了解国际话语,把握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理论体系,有策略地开展文化防御、文化反击,“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同时还要善于灵活转化运用“看不见的宣传”,寓价值观于文化产品、文化元素,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最关键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化观、价值观,对世界各国都有借鉴意义,千百年来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我们要善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弘扬好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们也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深化同第三世界国家交流互鉴,努力为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价值指引。
文化是立身之本,也蕴含解题之道。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所谓“文明统一于西方”的说法,长期霸占着许多人对现代化的认知。而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不仅有助于展示好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更能为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华文化强起来,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不断前进。
责编|仝宗莉、徐玉涵